生活潮
我学着做豆腐还是在去年疫情期间。看到闺蜜在朋友圈发了一篇《豆腐》:“往酱油碟里一沾,放进嘴里,豆腐的清香、醇厚的酱味,随着梵呗的清音,缓缓地蔓延到了你的百骸千穴……”让我边看边咽口水。后来陆续在朋友圈看到其他好友也在“自制豆腐”,配图实在诱人,还称“最简单制作、零失败体验”,弄得我心里痒痒起来,想吃豆腐的念头越来越强烈,于是下定决心,一定要做成豆腐。
老公在远洋船上,显然无法和我一起做豆腐,但他把做豆腐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告诉了我,只可惜船上的设备和家里的对不上号。我翻箱倒柜找出闲置很久的榨汁机,消毒清洗,按照“小红书”上的步骤逐步操作。在煮豆浆这个环节,我用了康宁锅,结果看到豆浆水烧开涌上来时,我急忙关小火,可是康宁锅的传热太快,如同洪水暴发的豆浆水迅速淹没了灶台,蔓延到四面八方,我只能呆看着满地狼藉,竟束手无策。等世界恢复平静,锅里豆浆已所剩无几。
圈里的朋友说家里没有石膏水和葡萄糖酸的可以用白醋,于是我用勺子倒了两勺白醋撒进豆浆水,秒变豆腐花,“小红书”说静置20分钟,可是最终还是棉絮状。这让我想起读书那会儿,早上在学校周边吃饭,总会点上一碗豆腐花,配上虾米、紫菜、榨菜末和香菜,几种味道在嘴里交融,真是回味无穷。幸亏家里还有紫菜,又放了一些生抽,这碗豆腐花算是酸爽鲜美了。
婆婆听说我在做豆腐,把自己准备做种子的黄豆贡献出来。我想这半斤黄豆珍贵,可得万无一失。吸取了经验,第二天一早,我磨好豆子,用大铁锅煮开,果然这豆浆水很听话,在锅中只“噗嗤噗嗤”,没搞出多大动静。想来做豆腐“放醋水”应该最关键,于是“小红书”复习,再“度娘”复核,原来醋水是有比例的,而且“要几次加水”。我严格按照要求操作,这次棉絮状变成了块状,心中笃定起来。可用筷子轻轻一拨,下面还是好多水。于是用了一个细孔篮子和一块纱布过滤,终于一块“豆腐”出世了。我尝了尝,甚是失望,里面还能嚼出颗粒,活脱脱变成了豆腐渣。
准备午饭时候,那块我嫌弃的“豆腐”竟通过几小时自我修炼得结实而有弹性。我用刀片轻轻划分了若干小块,放在油锅煎至金黄,放了些咸菜、西红柿煮一会儿,出锅前撒了一些生抽,竟出落得香气扑鼻、酥脆味浓。
做豆腐,看似简单的工序,真正实践起来是有许多细节需要注意,亦如生活和工作中做成一件事都要抓住关键,“小聪明”和“想当然”终究站不住脚,只有全面了解,精准施策,抓住细节才能确保成功。连着做了两次豆腐,还是不满意,但已觉疲累,没有了再做的激情。原本的“不满”有些急于事成,而待到时机成熟终会豁然开朗。想到宅家的日子也总怀着一份急躁和焦虑,改变不了事实反而徒增了烦恼,不如心平气和、积极面对,总有一天会变成你想要的模样。小小一块豆腐,给我带来最大的收获就是经历了磨难才懂得珍惜日常,感恩最平常的每一天,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乐观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作者系新申洋轮政委夏洪斌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