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零碳码头的夏日印象(附图片)

发布日期:2023-08-11
作者:万梓清
字号:[ ]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远海运

  盛夏的海南岛码头,商船往来如织。

  8月上旬,新海口轮、新泉州轮、新营口轮已先后靠泊海南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作业,仅6-7月,洋浦码头已完成吞吐量20.98万TEU。

  在如火如荼的繁忙背后,却有着“绿意盎然”的清凉。据悉,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今年上半年已完成吞吐量80.8万TEU,同比增长12%,同时,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的船舶上半年岸电接驳34艘次,接驳电量169200度,实现降碳54.48吨。

  据码头业务部门介绍,在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建有3套3000kVA高压变频供电系统和1套800kVA低压变频供电系统,可实现3个泊位岸电设施“一对一”供电,洋浦码头靠港船舶已基本实现岸电“应接尽接”。2022年统计数据显示,岸电接电13.61万度,降碳约45吨,减少靠港船舶使用重燃油所带来的碳排放及噪声污染,进一步改善了港口环境质量。

  与此同时,海南港航在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逐步推进港口机械电能替代技术应用,提升电动化水平,力求打造全电气化港口。目前,堆场轮胎吊已实现100%使用电能作业、港内集卡实现100%“油改电”,并在行业内率先采用电动集卡换电方案,进一步节能降碳。海南港航在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配置了36辆换电集卡和41套141千瓦时的电池,能够实现对电动集卡快速换电,电池更换单次操作不超过5分钟。相比燃油集卡,36台电动集卡全年可减少柴油消耗400余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00余吨,节能降碳效果明显。

  在海口港集装箱码头,海南港航以高技术标准的岸桥、轮胎吊、轨道吊等专业集装箱装卸设备,替换了原有的8台老式门机与18台燃油正面吊,其中5台轻型岸桥与2台轨道吊全球首创半圆弧式大梁,自重轻,风阻小,有效提升作业能效,年均降碳580吨。

  更值得一提的是,海南港航所属集装箱码头大型装卸设备均采用变频驱动和势能回收技术,同时以先进信息技术赋能港区能源管理,实现对用能设备运行能耗的实时监控、统计、分析及预测,挖掘能源数据潜力,提升港区能源精细化管理水平。同时,洋浦集装箱国际码头、海口港集装箱码头、马村港散货码头的大型设备与港区照明全面实施LED+智能控制改造,共合计完成改造约1100盏,年均节约36万度电,降碳约186吨。

  打造琼州海峡绿色走廊,不仅看绿色集装箱码头,还要看绿色客滚航运发展线路图。

  海南港航结合“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中远海运集团关于绿色航运发展要求,研究制定绿色航运发展路线图,在琼州海峡这一民生大通道上全力打造绿色航运走廊。

  对标国际领先的客滚船型,充分利用琼州海峡客滚运输港航一体化优势以及短途往返运输的特点,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海南港航对船型设计、推进能源和方式、排放节降等方面进行绿色智能客滚船舶研究。

  航线的优化运营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全面实现岸电改造、推动“应接尽接”的要求下,现已完成海峡股份所属47艘客滚运输船舶艏、艉受电设施改造及新海港泊位低压岸电设施改造,2022年全年实现了岸电接电401万度,降碳1290吨。目前海南港航正同步推进船、岸高压岸电升级改造,同时,正以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现阶段航线运营全过程,通过经济航速节油、合理调度节油、优化油污水处理等各个环节挖掘减碳潜力。

  “零碳能源”从何而来?打造绿色园区是海南港航继逐步实现绿色航运、绿色港口“三位一体”目标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为进一步储备碳资产,海南港航以绿电覆盖为目标,积极推动港口能源结构优化,在所辖港口积极以业务合作模式引进屋面光伏系统。目前,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已完成光伏发电站建设,光伏发电系统装机容量2.35兆瓦,采用“自发自用、余量上网”模式,年发电量276万度,年减少碳排放1454吨。而马村港二期散货码头一期光伏发电站也已建设完成,采用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形式,装机容量0.8兆瓦,年均发电量104万度,降碳约495吨。同时,马村港二期散货码头二期光伏项目已进入设计施工阶段,设计装机容量0.8兆瓦,计划年内完工,实现并网发电。

  目前海南港航所属洋浦国际智慧供应链中心光伏发电站设计装机容量5.4兆瓦,预计年均发电量626万千瓦时,年均降碳约3302吨,目前已进入设计施工阶段。同时,后续计划通过引进分布式燃气站、先进类库节能技术等方式,打造“零碳排放”的现代物流产业园区。

  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以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多轮创新驱动,推动建设一流的绿色低碳港航企业,海南港航一直在行动。

图为海南港航在马村港散货码头的光伏电站应用场景。

首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