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路“通”江海 铁路“忙”提速(附图片、编者按)

发布日期:2023-08-11
作者:杜爱彬
字号:[ ]

  编者按:近日,“2023内河港航物流发展优秀案例”发布仪式在首届中国内河港航物流发展论坛期间举办。中远海运物流供应链上海大区“淮安-上海集装箱多式联运项目”和西南大区“长江上游‘铁公水’国际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成功入选。

  一直以来,中远海运物流供应链紧随“一带一路”倡议,大力推进“枢纽+通道+网络”模式、持续提高物流体系运营能力建设,通过传统公路运输转为水水联运和海铁联运,不仅有效降低物流成本,还大幅降低了碳排放,带来了绿色环保效益。

  本期予以刊载中远海运物流供应链上海大区“淮安-上海集装箱多式联运项目”的具体案例,以飨读者。

  随着国家对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的倡导和推进,公路运输的传统模式因其价格相对较高且高能耗、重污染的特点,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以水路或铁水联运为代表的多式联运,在政策引导和经营主体的发力下,正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中远海运物流供应链有限公司上海大区在绿色低碳安全发展的新赛道中恪守物流发展的本质,充分发挥上海沿海港口的支撑、支点作用,向内陆腹地不断延伸,在江海联运传统业务发展的同时,带动京杭大运河沿线经济通江达海、走向世界,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淮安,位于江苏省北部,是京杭大运河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因南船北马的交通中心地位以及河工、漕运的兴盛,久负盛名。为了让古老的运河再焕生机,推进河、江、海一体化发展,2018年12月,中远海运物流供应链有限公司与淮安市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了淮安中远海运物流有限公司,助力内河淮安港口物流产业的发展。

  为了有效衔接干线和支线船舶,中远海运物流供应链有限公司上海大区长江通道中心利用自身经营长江支线及集装箱多式联运运输优势,结合淮安地区客户需求及货物的特性、流向等,将原来的长江支线服务延申至淮安内河港口。外贸货物通过内支线京杭运河的驳船,在上海港进行中转后驶向世界各地,打通了外贸货物进出口运输的“经脉”,使淮安港口功能有了实质性完善,将多年来货物以公路运至上海的路径得以改变,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成本,为地区经济的绿色低碳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淮安中远海运物流抓住自身的定位优势,以“产品服务化、服务定制化、客户市场化”的“三化”理念为目标,向淮安及周边城市客户不断延伸,根据客户需求积极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物流模式,深受好评。2023年上半年,淮安港口支线业务箱量达到4792TEU,同比增长224.43%。

  随着铁路运输的发展,中远海运物流供应链加大海铁联运业务的通道建设。2020年8月,由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江苏省铁路集团、淮安市人民政府主办,淮安市交通控股有限公司、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南京货运中心等多家单位承办的淮安台资集聚示范区建设重点服务项目即“淮安-上海”海铁联运班列首发仪式举行,标志着淮安至上海的海铁联运业务正式运营。通过该路径,只需要24小时即可从淮安袁北站到达上海芦潮港,为客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再次开启了淮安港内河港口发展的新模式,助力淮安港物流多样化发展。2023年上半年,港口海铁联运整体箱量达到1756TEU。

  淮安中远海运物流通过传统的公路运输转为水水联运和海铁联运,不仅为客户降低了大量的物流成本,还给地方带来了绿色环保效益。经济方面,与传统的陆路运输相比,采用从淮安港至上海港的水路运输模式,可以节约35%左右的运输成本;采用铁路运输模式,可以节约25%左右的运输成本。在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方面,极大程度地推动了地方低碳绿色环保建设,物流模式改变的比较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提升了淮安地区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下一步,中远海运物流供应链将继续深挖内河及内陆市场,守正创新、加快通道建设。作为“双循环”新格局构建的重要推动力,持续推进内河支线、海铁联运等多式联运项目的开发和建设,通过创新、整合来发挥内河航运的发展优势,助力企业降本增效、绿色低碳发展。

  (作者单位系中远海运供应链上海大区)

首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