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指示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远海运集团科技创新工作推进会的工作部署,进一步推动集团科技制造事业群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10月26日至27日,中远海运重工、上海船研所在上海共同举办集团科技制造事业群首次科技创新大会。
会上,中远海运重工及上海船研所分别回顾了科技创新工作,总结近几年科技创新工作进展,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探讨思考。会上还举行了增材制造实验室、绿色与智能船舶动力系统联合实验室、新能源燃料供给及后处理实验室、MASS实验室、船舶控制系统实验室揭牌仪式;宣布成立了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工作委员会,为9名专家组组长颁发了聘书;大会表彰了科技创新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优秀设计师及突出贡献者。
会议指出,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保证,是构筑竞争新优势的有效路径,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有力抓手,要深刻理解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意义,把握行业发展大势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推进融合创新,打造世界一流科技制造事业群主力军。
会议要求,中远海运重工、上海船研所作为集团科技制造事业群的主力企业,要对标集团的科技创新工作,在理念与行动、方向与能力、目标与投入、愿景与支撑四个方面,补短板、强弱项、固根基、扬优势。要围绕集团科技创新工作要求,扎实推进科改方案落地见效,为建设航运科技企业注入强大动力;落实“十四五”科技规划,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强科研平台建设,筑牢科技自立自强根基;以完成重大项目任务为契机,大力推进绿色低碳智能船舶研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加强科技支撑,夯实创新发展新动能。
会议强调,做好科技创新工作要强化“四大能力”,加强“四大”体系建设。要强化顶层设计能力,规划蓝图明确方向;要强化头雁引领能力,示范带头攻坚克难;要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全力攻关关键技术;要强化资源整合能力,构建开放共享研发模式;要加强配套体系建设,激发科创动力活力;要加强对标体系建设,提高科创综合能力;要加强人才体系建设,夯实科创发展根基;要加强文化体系建设,营造全员科创氛围。
会议号召,作为集团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要强化使命担当,坚决把中央和集团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持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为集团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航运科技企业作出积极贡献。
大会期间,中远海运重工、上海船研所分别主办了2023智能船舶论坛、2023智能制造论坛。2023智能船舶论坛以“智能船舶 未来已来”为主题,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严新平、中国航海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张宝晨、中国船级社科创试验中心主任蔡玉良和ABB船舶与港口亚洲、中东及非洲区总裁Alf Kåre Ådnanes等4位演讲嘉宾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智能船舶发展趋势及技术、案例,辜忠东在主题演讲中专题介绍了集团关于智能船舶发展的实践与思考。2023智能制造论坛以“绿色数智、协同创新”为主题,特邀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屈贤明、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委员陈明、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朱恺真、中船集团第十一研究所首席专家谢新等6名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主题讲座,分享他们最新的观点和理念,共话船舶工业智能制造的发展。
观点卡片
【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 屈贤明】
未来工厂的主流方向是绿色、智能的融合,即绿色智能工厂。智能是手段,绿色是宗旨、核心。
大数据是实现真正意义上智能制造的基石。工业大数据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是实现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共享制造、服务化延伸等智能化应用的基础和关键。
【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委员 陈明】
我们应首先实现国内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的对接,再实现与国际工业4.0、工业互联网的对接,让我们的标准与其共融。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十一研究所首席专家 谢新】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推动先进制造技术不断发展,智能+绿色制造日益成为未来船舶工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加快数字化技术与船舶制造的相互融合,是实现我国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严新平】
绿色、智能技术是船舶工业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当前任务是夯实产业基础、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强链就是打造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补链就是解决“卡脖子”问题,实现数字化转型;固链就是夯实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