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声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我作为一名志愿军老战士,对有关抗美援朝的影视剧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至今已看过几十部,近日又观看了新出的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再次引起了我的一番回忆和思考。
先看一下1950年10月我志愿军赴朝参战时中美双方实力对比:当年中美两国工农业总产值分别是100亿美元和2800亿美元,1∶28;钢年产量分别是61万吨和8785万吨,1∶144。军事上,美国拥有原子弹和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有强大的海、空军,掌握了绝对制空权、制海权,军队配备的大口径火炮和坦克数量占绝对优势;而我军手中的武器仍以步枪、冲锋枪、手榴弹为主,加上数量有限的火炮和坦克,且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国内尚有残敌需要肃清……因此,对于是否出兵参战?能否打赢?中央反复权衡利弊,最终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明决策,并在战争过程中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实施正确的战争指导,充分发挥志愿军的优势和特长,最终赢得了胜利。“联合国军”司令克拉克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获得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说:“抗美援朝战争表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海岸上架上几门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已经不复返了。”这一胜利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世界各国也开始重新估计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分量,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那么我们是怎样用劣势装备打败了有优势装备之敌?1950年9月,毛泽东主席在分析朝鲜战局时就指出:美帝国主义“在军事上只有一个长处,就是铁多”;志愿军入朝作战后,他进一步得出这样的结论:“敌人大炮比我们多,而士气低,是铁多气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将士面对强大而凶狠的作战对手,身处恶劣而残酷的战场环境,抛头颅、洒热血,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这些精辟的论述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在构成军队战斗力的两大因素中,“钢”是物质力量和武器装备;“气”是斗争精神和战斗意志。一场战争既是以“钢”为代表的物质力量的较量,又是以“气”为代表的精神力量的较量。一支军队,无论武器装备多么先进,都不能代替斗争精神和战斗意志所激发出来的强大力量。志愿军将士们正是充分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一往无前,舍生忘死,才涌现了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单位。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就是用正义反抗侵略,我志愿军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为了和平而战,就有正气、志气、底气,就产生了坚强的骨气和气壮山河、无比强大的勇气,以劣势装备打败了优势装备的头号帝国主义,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而今,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人民军队也正在形成以高新技术装备为骨干的装备体系,加快建成世界一流军队。“钢”更多了,“气”更足了,“骨头”更硬了。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作新贡献。
【作者单位:天津中远海运(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