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锚地
我真正领会“东山再起”典故的含义,得益于当年相知相识的绍兴籍战友阚大兴。阚大兴身材高大,脸大、头也大,平时少言寡语,但写得一手好字,刚劲有力。我们部队餐厅有一块大大的墙报园地,每一个分队都有自己的小黑板报。大兴在三分队,我在四分队,分队宿舍紧挨着。一天,我俩各自写黑板报,他刚写好,因内急去解手。有兄弟分队的几名战友观看他的“新作”,发现其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错别字,当即有“好事者”报告指导员和台长。我知道这只不过是大兴一时不慎的笔误,并不是什么政治思想上的“异动”,便随手替他改正了,也没引起什么风波。鉴于这次“事故”涉及面和影响力很小,领导只是把大兴调去了养猪班。大兴心态倒很好,私下很是感激我,还笑嘻嘻地说:“当兵之前,我在家就跟着父母学喂养猪。行呀,养猪就养猪吧!我在这里摔跤,就在这里爬起来。我一定东山再起!”
大兴就此给我讲述了“东山再起”的典故。“东山再起”出自晋书《谢安传》和《世说新语·排调》,说的是东晋时期的名士谢安最初隐居在绍兴会稽郡的东山,与王羲之、孙卓等名士交往甚密。后来他在年近50岁时重新出山,出任要职,最后力挽狂澜,使得晋室转危为安。东山再起从此成了家喻户晓的成语。退休后,我应大兴之邀去上虞,得以一睹东山的真面目。
东山并不巍峨,却以其独特的历史韵味、别致的江南风光和瑰丽的文化色彩而闻名遐迩。东晋之后,东山便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的“心之所向”。阮元有《过谢氏东山》:“云水东山春放船,谢公裙屐忆当年。”李白《忆东山》写道:“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陆游写过《吟东山》:“岂少名山庙宇间,地因人胜说东山。江拖银练秋波淡,峰削芙蓉翠嶂环。”道出了对“天、地、人合一”的敬意。
春游东山豪情满怀。清晨,一轮旭日冉冉升起,红彤彤的朝霞洒满大地,为沉睡的东山披上了一层金色而温柔的纱衣。东山脚下是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大多建于明清时期,饱经沧桑而不世故,闻遍烟火而不世俗。漫步于林间小道,行走在青石板路上,依稀感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多情和风骨,他们或吟诗作对,或挥毫泼墨,创作出流芳百世的千古佳作。
午时,温情的阳光穿过林梢洒落在林间。伴着斑驳的光影,信步拾级而上东山的最高处,手搭凉棚放眼远眺,上虞的美景尽收眼底——远处的炊烟袅袅,近处山涧潺潺,耳畔鸟鸣啾啾,俨然一幅静与动的画卷。
青山斜阳,晚霞一瞥。我相信,东山将不断演绎出她最好最美的崭新一面。
【作者系集团退休船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