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浮沉
近日,中远海运集团2024年秋季启航/远航班的全体学员满怀对历史的敬畏与探寻的渴望,来到位于山东省临沂市的华东野战军纪念馆。这座雄伟的纪念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银雀山脚下,与沂蒙革命纪念馆、沂州古城遥相呼应,共同守护着这片红色土地的记忆。
纪念馆依山而建,气势恢宏,周围绿树成荫,仿佛自然界的静谧也在默默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步入馆内,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饱含故事的展品将人们带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在这里,学员们不仅参观了华东野战军从组建到壮大,再到取得辉煌胜利的全过程,还深入了解了那些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战役和令人崇敬的英雄人物。
这次参观对本届启航/远航班的三位学员来说,格外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因为他们的祖辈正是赫赫有名的华野“叶王陶”三支英雄部队的老兵!
集团党工部林于暄:记得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回宁德的老房子玩耍,还不认字的我指着宗祠门口的两块石碑问爷爷:“这上面写的什么呀?”爷爷说:“上面记载了一个故事,很久以前,有一群人跟着一位叫叶飞的将军去了北方,打日本鬼子。”分不清叶飞和岳飞的我脑海中于是展开了这么一幅英雄画卷:一群金盔铁甲的英雄身披五彩霞光,策马横枪与北方的侵略者英勇战斗。我又问:“那他们后来去哪了?”爷爷说:“这我就说不清楚了,他们的故事等你长大了自己去寻找吧。”
那时候,老街的小巷口总坐着一位老人家,80多岁的样子,牙没剩几颗,常在太阳底下冒着鼻涕泡泡打瞌睡。有些调皮捣蛋的邻家孩子爱聚在一起戏弄他,这个时候街坊们就会出来大声呵斥,他却总是笑着摆手说:“没事没事,让他们玩。”宁德很小,说起来也都沾亲带故,印象中这样的老头还有几位,大人们都尊敬地称呼他们“老红军”。我那时还很难理解这份尊重,眼中的他们实在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
时间过得很快,老人们一位接着一位在市井的喧嚣中安静地去了,而我因为爷爷的一句话开始了这样的探索。将叶飞将军的生平梳理一遍后,我惊讶地发现,原来身边这些老人居然有着这样不凡的经历:他们是陈毅元帅口中“艰苦作风最突出的全军模范”的“良团”,是粟裕将军口中“全军评功当推你们第一”的华野一纵,是朱德总司令口中的“百旅之杰”,是长津湖畔的英雄“杨根思连”。有一次我翻阅泛黄的老照片,忽然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露着牙床,冒着鼻涕泡泡。他竟然是“沙家浜”故事的原型,屹立在阳澄湖畔的“十八棵青松”之一!那一刻我脑海中的英雄形象具象化了:那个午后,暖暖的阳光、车水马龙的喧嚣、孩子们放肆的笑声……这不就是老英雄们期待的明天么?原来他们刻意把伟大活成了平凡。
中远海运物流供应链骆独舟:爷爷曾是陶勇司令员麾下华野4纵的一名炮兵,2016年去世。读高中前,我一直和爷爷住,自年幼时便经常缠着爷爷讲打仗的故事,好多个故事我都耳熟能详。爷爷给我讲他17岁时扛枪和阵地上入党的故事,讲豫东之战夜间的衔枚疾走,讲济南战役时的围点打援;讲冒险跳出战壕解决敌人狙击手,豁出命去保阵地安全;讲敌机扔下的燃烧弹燃烧起来必须用沙子隔氧;讲在渡江战役中作为突击连一员,感受到敌方枪口抬高了一寸,便知道大势已去的国民党士兵不愿再战。爷爷说,刚开始几次写遗书时会哭,但后来就不再写了,就一直放兜里,随时准备着。他说战时死亡是常事,但革命不到底,前面的战友就白牺牲了,老百姓的希望就没了,所以必须打好仗,党员们都是带头冲。
少时耳旁清风过,长大方知语意浓。此刻站在这里,我要告诉爷爷,我们的炮兵现在可厉害了,多种新型火炮、导弹以及侦察仪器、射击指挥系统陆续装备部队,炮兵部队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中远海运集运张浙苏:从小就从外公家墙上挂着的戎装照知道,外公曾是一名革命军人。可惜外公在世时,我还年幼,并未留下多少印象,只知道他常说自己一直跟着陈毅、粟裕打仗。
近几年,机缘巧合,我在外公的原单位查到了他的档案,读着1955年时他所作的上万字的自传,犹如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给了我巨大的精神震撼与洗礼。原来,外公参加的部队正是王必成司令员指挥的华野6纵,其前身之一是抗战时期威震江南的新四军“老虎团”。作为班排战士,外公在苏中七战七捷中被评为“战斗模范”;作为团部侦察员,他在淮海战役中有单兵完成任务的纪录;作为连排干部,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两次荣获三等功。
在纪念馆,我仿佛看到77年前的莱芜战役场景,外公从离此不远的费县奔赴吐丝口镇的战场,在巷战中身负重伤,在体内留下了伴随一生的弹片;仿佛看到,他冒着南麻临朐的暴雨,用双脚丈量着沂山的土地,与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11师斗智斗勇;又仿佛看到他从胶东突围时夜行百里以及冲过敌范汉杰兵团封锁线时的义无反顾……外公说,那时候白天挖工事、晚上打仗,衣服穿了几个月未换洗,浑身长满了虫,吃的是南瓜糊,更谈不上有好觉睡,真不是人过的日子。外公说,他把部队发的津贴全部花掉,把新衣服全部穿在身上,随时准备牺牲在战场上!外公说,部队北撤山东时,自己也想过革命不革命的问题,但如果大家都“开小差”,穷人靠谁翻身呢?于是坚定信念,坚持战斗到完全胜利。
从那些泛黄褪色的纸张里,我看到的不是一首英雄赞歌,而是一个平凡的人在一个伟大变革时代的人生抉择和精神力量。
在华东野战军纪念馆,三位“叶王陶”纵队老兵的后代,深情地讲述着祖辈的英勇事迹,眼中闪烁着泪光,也充满了自豪。他们的话语简单却饱含深情,让人动容;他们家族中流传的战斗故事,那些生死瞬间的抉择、那些并肩作战的情谊,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那份跨越时空的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始终赓续红色血脉,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继往开来,开拓前进,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努力创造不负革命先辈期望、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追忆劲旅雄风,学习革命历史,就是赓续红色血脉的实践。
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我们感受到了先烈们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也汲取了前行的力量。让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将这份红色血脉代代相传,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前进,再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