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下的降本增效与绿色发展实践(附图片)

发布日期:2024-12-20
作者:韩耀东 张学飞
字号:[ ]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作出部署。中远海运物流供应链坚持以《行动方案》为指引,聚焦数字智能和绿色低碳培育新质生产力,积极构建“通道+枢纽+网络”全链条物流体系和一站式端到端物流服务,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融合效率,助力降低物流成本。其中,《依托全球网络,创新打造服务双循环新格局的一体化通道产品》已入选中物联首批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典型案例。

  “盐城北—上海港”海铁联运“天天班”

  2023年10月,中远海运物流供应链与盐城市交投集团合资成立盐城中远海运物流供应链平台公司,首次开通并升级“盐城北—上海港”海铁联运固定班列为“天天班”。该班列采用“五定”方式科学设计,由中远海运全权主导运营,为盐城及长三角地区的制造、商贸企业提供高效的供应链优化方案。

  打造多式联运新样板,降本增效成果显著。该海铁联运班列为包舱班列、直达班列,并被上海铁路局纳入图定班列,实现“天天班”运营。通过沪苏通铁路货运专线对线路进行优化,将原来从南京站中转的34小时缩短至14小时,节约时效一半以上,时速可与公路直拖服务相媲美,为当地制造业降低抵港运输物流成本15%以上。

  实现海铁联运新模式,港航联动效果凸显。作为上海港海铁联运的首批平台,加快推进港口功能前置,补充海关监管功能,实现“海铁联运+抵港直装”模式,推出面向客户的一体化全链路产品与服务,在节省物流成本的同时,提升了物流效率。

  前置取还箱点、推广一单制,提高出口效率。在盐城北铁路货运站同步设置外贸集装箱提还箱点,每月保障2000个空箱周转,由原来的“货等箱”变为“箱等货”,同时,积极推广CCA“一单制”联运提单,切实解决客户对供应链稳定性的需求,极大提高出口作业效率。

  经验启示——

  深入践行“双碳”战略,运输模式更为绿色化、低碳化。以每天发运45-50节车皮为例,铁路碳排放量仅为公路运输的3.4%。同时,精准服务“新三样”出海,助力当地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光伏组件、新能源汽车配件、白色家电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占比52.8%,传统货类如家纺、化纤等占比47.2%,货源结构覆盖了盐城及周边新兴产业,客户复购率高达52%。

  跨里海、黑海经比港的国际物流新通道

  2024年10月29日,中远海运在青岛上合示范区首发山东中欧班列跨里海、黑海经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到塞尔维亚的国际海铁联运专列,打通跨里海、黑海中欧国际物流新通道(以下简称“跨两海新通道”),开辟了跨两海经比港到东欧的国际物流新路径。

  发挥全程端到端服务优势,强化通道运营。二十多年深耕中亚地区物流市场,积极参与国内中欧班列平台建设,近年来分别入股或参与齐鲁号、江苏号、泸州号、重庆国际物流集团等省市中欧班列平台,不断深化国际班列业务运营。其中,以山东为国际通道的中国端支点发挥全程端到端服务优势,畅通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通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发运量逐年提升。

  实现运输组织、运输路线创新。跨两海新通道全程经过两次海运、四次铁路运输,途经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希腊、北马其顿、克罗地亚、塞尔维亚等7国,行程超过1万公里,运行时长40天,较传统海运方式可节省约1周的时间。

  充分融入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跨里海新通道首次实现中欧班列与中欧陆海快线的对接,充分融入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途经7国相对政局稳定、周边地缘形势良好,串联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等以往国际班列线路难以覆盖的国家和地区,为传统中欧班列和红海海运客户出海提供新路径选择。

  经验启示——

  持续加大“市场+团队+通道+客户+资源”等多要素投入,以综合性多式联运模式为依托,持续创新打造国际物流大通道,为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参与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长江黄金水道多元化、一体化通道枢纽物流服务产品

  中远海运物流供应链围绕长江黄金水道,基于集团全球航线优势和沿线20家口岸公司、65家法人网点,战略性打造了集长江+内河外贸支线、陆改水、海铁联运、国际班列、仓储运营等多元化、一体化通道枢纽物流服务产品,不断提升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供应链通道网络服务能级,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打造覆盖长江主要港口的外贸支线。与超40家集装箱班轮公司紧密链接,业务范围覆盖长江黄金水道全流域,自主运营长江外贸支线15条,每周支线航线超25班/6000TEU+舱位,年运输量超30万TEU,年均增长10%以上,稳居市场第一梯队。此外,还开发合肥派河港河江联运线路,为周边新能源车出海打造新出运模式;开发“陆改水”合芜支线芜湖集并模式驳运至上海衔接海船,为客户量身定制贴心服务。

  打造以上海港为出货口的海铁班列。抢抓上海港海铁线路揽货平台资源,累计开通海铁联运线路25条(其中,2024年新增宣城、派河、蚌埠等5条线路),苏皖两省主要海铁运营线路超过75%份额,个别线路达到100%份额。此外,通过参股中欧班列“江苏号”,深度参与班列运营,为长江经济带下游出运通道带来多样性选择。

  以网点资源的扩容支撑产业链发展。在地方政府积极推行“一城一港一中心”通道枢纽工程的大背景下,先后在宜兴、淮安、合肥、宿迁、蚌埠等地区织密服务网点,在苏州、淮安、芜湖、盐城等通道沿线新设物流枢纽节点,在南通、江阴、镇江等投建各类仓储资源12个/23万平,构建起一张“毛细血管”般的长江黄金水道多元化一体化服务网络。

  经验启示——

  通过优化运输方式、革新网点布局、加密资源布局,持续构建绿色、低碳、高效、韧性的长三角多式联运服务体系,有效提升服务的精准性和及时性,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成功构建了成熟完善的水路运输网络,在班期密度、舱位保障、运营成本等方面形成了领先优势;成功打破了传统网点布局模式的局限,优化了更贴近客户的服务网络,提升了“端到端”综合供应链服务能力。

  浙北新通道“海河联运”

  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腹地区域水系发达、河流如网。这片土地孕育出的“中国制造”沿着千年运河,通达九州,享誉全球。

  宁波中远海运物流下属嘉兴外代,紧随浙江省、当地港口企业发展步伐,大力推进浙北“海河联运”新通道建设,为浙北、皖东南等地缘外贸企业设计定制“工厂-内河支线-乍浦支线-宁波港干线”多式联运物流方案,2024年累计操作海河联运5000余TEU,同比增长300%。

  相较于传统公路运输,外贸企业在当地内河堆场提箱,免收港内堆存费,且无附加费用,通过内河航线集中运输,进而形成规模优势。以杭嘉湖地区至宁波舟山港出口集装箱运输为例,平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500-1000元/标箱,有力增强了外贸企业出海竞争力。

  政府、码头、船司等多方联合,推出了天天航班、空箱保障、进港不限时、优先上船等诸多便利条件。目前已开通23条内河航线,其中,德清线、长兴线、七星线、桐乡线、尖山线、富阳线、下沙线作为7条海河联运精品航线,实现了班轮化运营,满足外贸企业时效需求。在海河联运基础上,还联合推出长兴港CCA一单制模式。在嘉兴和湖州两地海关的支持下,完成长兴和乍浦两个港口的无缝对接,实现申报通道“二转一”。外贸企业在当地就可办理报关相关手续,实现货物一日内出口转关放行。

  经验启示——

  践行“双碳”战略。水路运输单位周转能耗低于铁路、公路运输,碳排放仅为公路运输的十分之一。海河联运运输过程中,在部分环节还使用了氢能源船舶、氢能源集卡等绿色低碳交通工具,为区域降碳减排作出积极贡献。

  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和服务优势,主动瞄准内陆外贸企业对于供应链稳定性、经济性的迫切需求,打通新物流通道,实现CCA模式的创新应用,助力中国制造“通江达海”。

首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