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球碳市场机制创新贡献“中国方案”(附编者按)

发布日期:2025-02-07
作者:梅德文
字号:[ ]

  权威观点

  编者按: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面前,碳市场作为一种创新的政策工具,正逐渐成为推动绿色转型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力量。欧盟的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作为全球第一大碳市场,其发展经验和模式备受关注。而在碳中和、碳关税的背景下,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碳市场的发展现状如何?其未来又将有怎样的前景?在“欧盟航运碳税燃料政策解析及应对”研讨会上,北京绿色交易所副董事长梅德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剖析。以下为其演讲内容,有节选。

  ◆碳市场的发展现状

  碳市场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产物,其内容主要包括了覆盖范围、总量目标、配额分配、MRV(监测、报告与核查)以及履约机制等。一个具备有效性、流动性、稳定性的碳交易市场,至少需要涵盖合理的供给、充分的需求、有效的价值和完备的市场这4个要素。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西莫格鲁等人通过对20世纪60年代至2010年这50年全世界170多个国家的发展进行研究发现,建设包容型制度还是汲取型制度是导致各国发展成败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讲,碳市场类似于包容型制度,讲求的是合理的供给、充分的需求、有效的价格和完备的市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以制造业为主,金融以银行业为主,社会结构有待完善,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碳市场,无疑将为全世界作出重要贡献。

  2003年世界上第一家碳交易所——芝加哥交易所成立,2005年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ETS)建立,目前全球碳市场已经走过了20年的历程。欧盟碳市场20年的发展历程堪称经典,因此全球碳市场的主流模式仍以欧盟碳市场为主。中国碳市场已经经历了三个履约期——从2005年到2012年,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根据《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CBDR)参与碳市场。从2013年开始至今,中国在京津沪渝四大直辖市以及广东、湖北和福建等8个省市开展了区域碳交易试点。从2021年开始,中国进入了全国性碳交易市场阶段。

  目前,中国碳市场的格局呈现出“2+8”的特点,即两个全国碳市场和八个地方碳市场。两个全国碳市场分别是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2021年7月16日,中国强制碳市场启动。强制碳市场主要针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行业,如电力、石化、建材等。2024年1月22日,中国自愿碳市场启动。这两个市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强制碳市场的购买企业目前有2000多家,电力企业可以购买来自自愿碳市场产生的碳信用,因为自愿碳市场产生的碳信用价格通常低于强制碳市场。由此可见,碳交易市场兼具原则性与灵活性、强制性与自愿性,是一种系统科学、精巧的制度设计,既注重效果,也兼顾公平。这两个市场各有侧重,独立运行,同时又互补衔接、互联互通。

  强制碳市场有以下几点扩容扩围逻辑:一是“双碳”目标和产业转型的紧迫性;二是单位减排成本的需求性;三是国际形势影响应对的紧迫性;四是数据质量基础,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至关重要。合理的供给、充分的需求、有效的价格和完备的市场是碳市场发展的核心要素。短期价格取决于需求,长期价格取决于供给,但核心仍然是供求关系。强制碳市场有两个重要信号:一是规模不断扩大,从50亿吨扩大到80亿吨;二是碳市场价格从2021年的48元上涨至2024年的接近100元。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碳市场的价格基本反映了减排成本,即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所产生的额外成本,也可称为绿色溢价或绿色成本。

  自愿碳市场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降低强制碳市场控排企业的履约成本,因为自愿碳市场价格通常低于强制碳市场;二是间接促进新能源产品的发展。碳市场的魅力在于通过强制碳市场为化石能源提供约束机制,反映其真实的边际减排成本和社会综合减排成本,而自愿碳市场则通过激励机制为那些为全球节能减排做出贡献的低碳、零碳、负碳企业提供适度补贴。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碳市场已初步具备一定的投融资功能。尽管中国碳市场三个履约期的总交易量仅为4.3亿吨,规模相对较小,但仍为全球做出了贡献。自愿碳市场具有更加科学、完整、系统的严格制度体系,确保自愿碳市场的供给质量。中国碳市场的CCER价格远高于国际自愿碳市场,而强制碳市场价格则低于国际碳市场,这一现象值得关注。

  ◆中国碳市场的未来展望

  碳市场背后的两个核心基因是国际化和市场机制,因此碳交易市场本质上是一种国际市场机制。必须高度重视国际市场的变化,及时深入研究和应对国际市场机制。

  在当前国际背景下,中国碳市场将对中国能源转型、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金融转型产生重大影响。尽管目前中国碳市场的交易规模并不大,但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一个重要原因是2023年中美两国在旧金山达成的共识,支持G20提出的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目标,即从2020年的20亿千瓦发展到2030年的84亿千瓦,增长三倍。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大有可为。尽管有报告指出中国七大行业存在一定的产能过剩,但供给和需求是动态的,相关情况也在不断变化。

  中国的能源转型和经济转型需要一个具备较大规模有效需求的产业。如果未来20年,中国每年投资10万亿元用于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20年累计投资200万亿元,中国将能够以较低成本、较高效率实现能源转型和经济转型。这一观点具有重要价值。然而,经济转型和能源转型需要两个长期因素:一是长期稳定的预期,二是长期的大规模低成本资金。碳交易市场可以为中国能源转型和经济转型提供长期预期和类长期资金,为中国的碳中和起到引导投资、稳定预期、发现价格、降低成本和规避风险的作用,从而促进中国碳市场低成本、高效率地实现目标。

  最终,中国碳市场将朝着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方向发展,并且最终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三个更加”。接下来,中国需要继续扎实做好制度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稳步扩大碳市场的行业覆盖范围,丰富市场功能,激发市场活力,推进自愿碳市场的建设。

  在建设碳市场的过程中需要强化管理体系建设,积极推动降耗减排,加强排放数据管理和碳资产管理,而这些也都正是航运企业需要积极应对的挑战。

  科学应对和判断碳市场和碳中和并非易事,关键是国际化和市场化。全球碳市场有三个重要信号:行业覆盖范围越来越宽,总量控制越来越严,拍卖比例越来越高;而中国碳市场则呈现出扩容和涨价的信号。然而,价格是波动的,一个碳市场是否具备合理的供给、充分的需求、有效的价格和完备的市场功能,这是需要仔细判断的。正如一句硅谷的名言所说:“人们总是高估一个新技术或新事物的短期影响力,而低估它的长期影响力。”也许碳市场正是这样一个新事物。

  最后借助大仲马的一句名言:“人类的所谓智慧包括两个词:等待和希望。”对于碳市场,我们也需要有等待的耐心和希望的信念。

首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