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起锚地 丝路共潮生(附图片)

发布日期:2025-06-27
作者:马达
字号:[ ]

  序言

  当全球顶尖水平的智能化船舶“新红专”轮以自主操控的方式缓缓靠泊在太仓国际集装箱码头4号泊位之时,我的心情难以平静。这不仅是一艘船的靠港,更是现代船舶工业智能化成就的生动展现。

  作为当今船舶制造领域的标杆之作,“新红专”轮由大连海事大学牵头立项,依托大连中远海运重工的精湛工艺完成建造,船长69.8米、型宽10.9米、型深5米,设计吃水3.5米、航速18节,排水量1480吨,续航能力2500海里,可航行于无限航区。它采用全电力驱动吊舱推进系统,具有更高的能源转换效率和更低的污染物排放,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其核心技术融合水面与水下多传感器的深度感知能力,构建起全方位的船舶航行环境监测体系;基于海量航行数据和海事规则,打造出先进的智能决策模型,配备自动靠离泊系统,实现航行路径的动态优化和智能避碰功能,为航行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新红专”轮不仅仅是一艘船,它是现代科技与历史传承的完美结合,是新时代中国航海事业的象征。它让我想起了620年前的郑和——那位伟大的航海家——以惊世之举拉开了全球化浪潮的壮阔序幕。历史总有不期而遇的轮回,从郑和时代的木质帆船到如今的钢铁洪流,中国海洋力量正以全新姿态书写21世纪的海权新篇章。

  

  鸿蒙开天地:航海文明的辉煌历程

  中国拥有源远流长的航海文明史。早在4400年前,山东蓬莱至大连的渤海横渡航线便已开通,与南方从舟山群岛至台湾的航道共同构成了华夏大地上最古老的海上交通脉络。春秋时期,齐国与燕国的航海先驱们开拓出依托左旋环流的航行路线,船队从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启程,可直抵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至汉代,中原王朝打通了连接印度洋的远洋航线,以徐闻、合浦为起点,穿越马六甲海峡,最终抵达印度东岸的康契普拉姆,开启了东西方海上贸易的新纪元。唐代,“广州通海夷道”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官方命名,其航线远及非洲东岸的乌刺国,见证了盛唐时期海疆贸易的繁盛。宋、元两代,中国航船的足迹已遍布南洋诸港,更延伸至阿拉伯半岛的亚丁、红海之滨的麦加以及东非的桑给巴尔,构建起横跨亚非的庞大海上贸易网络,彰显了古代中国在航海领域的卓越成就与国际影响力。

  十五世纪的东方大陆,明王朝正值国力鼎盛。朱棣迁都北京以“天子守国门”,北逐蒙古残部安定边疆,为帝国经略海洋奠定了坚实根基。此时的大明王朝已具备扬帆海外的雄厚实力,而郑和七下西洋的旷世壮举更将中国航海史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巅峰。郑和船队的船舶类型丰富,包括宝船、马船、座船、水船、粮船等,各船功用迥异且数量庞大,虽由全国多地造船厂分别打造,却均能按预定出发时间在太仓集结待航。七次远洋航行无一例外地以太仓为起点,绝非历史偶然,其背后蕴含着多重必然因素。

  太仓鉴古今:起锚地的辉煌与传承

  在波澜壮阔的海运发展长河中,太仓从不缺席。太仓是海头江尾,是承载地,更是绵绵不绝的航海史诗。郑和下西洋这一伟大的航海征程亦从太仓浏家港起锚出海。春秋时,太仓隶属吴国,因吴王在此设立粮仓而得名。太仓的母亲河娄江不仅滋润了一方沃土,养育了这里的儿女,更孕育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娄东文化”。这里的文化星河中闪耀着无数巨匠的光芒:文学大家王世贞曾独主明代文坛二十载,以笔力雄健引领风骚;史学骄子张溥率领复社针砭时弊,其声威震动朝野;戏曲大师汤显祖的不朽名作《牡丹亭》在此完成首演,昆曲水磨调自此传遍江南;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从这里走向世界,成为中医药文化的巅峰之作;更有魏良辅始创昆曲新腔、张野塘演化江南丝竹,让太仓成为中国戏曲与音乐的重要发源地。

  太仓之所以成为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深厚的经济底蕴密不可分。太仓地处中国海岸线中部,又为长江入海口,水域开阔广袤,足以容纳二百余艘巨舰停泊。这一区位既适合大型宝船驻泊,又能通过长江水道便捷连通南京,形成军政与航运的高效联动。作为江南核心区域,太仓经济发达、物产丰饶,内联东南产粮区,外接江海运输网络,素有“六国码头”之称,商贾云集、货通天下。其富甲一方的财力与物力为郑和船队提供了充足的生活补给与贸易商品,从粮草储备到丝绸瓷器均能在此实现高效集散。自元朝以降,以太仓为始发地的漕运实践已持续多年,吸引了大量航海技师、经验丰富的船民与“船老大”在此聚集。历史悠久的航运传统使太仓成为招募船员的“黄金地带”,为船队输送了大批精通航海技术与海洋气象的专业人才。

  当历史的尘烟散去,沉寂近六个世纪的太仓港正掀开崭新的辉煌篇章。20世纪90年代,中国航运业快速发展,彼时的中远集团确立“下海、登陆、上天”的多元化发展战略。1993年起,集团与江苏省、苏州市达成合作,选址太仓建设中远国际城,规划总面积达40平方公里,其中港区20平方公里,拥有长达9.7公里的长江海岸线。1997年8月27日,国际集装箱码头打下第一根桩;10月27日,中远国际城码头工程正式开工。1998年12月,太仓港第一艘集装箱船舶“丽涛”轮成功在中远国际城码头首航,重启了今日太仓港的建设序章。如今,太仓港已成为国际航运舞台上璀璨夺目的“江海明珠”,拥有2个集装箱专业泊位、2个件杂货多用途泊位,岸线长930米,陆域纵深近1000米,总占地面积120余万平方米。港口装卸和场地运输设备完善,拥有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生产管理系统,为客户提供世界一流的集装箱与件杂货港口装卸服务。

  太仓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坐落于长江下游入海口南岸,恰处长江与东海的“T”字型交汇点,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国际门户,其地理位置优势显著。码头前沿自然水深达12.5米,不仅可满足7万吨级船舶全天候通航,更能兼顾第五、六代大型远洋集装箱船、10万吨级满载散货船及20万吨级减载散货船乘潮进出的需求,在江海联运与远洋航运中展现出卓越的通航能力。公司已开辟通往欧洲、中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和北美等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航线,形成以太仓港为核心枢纽港,广泛连接全球各主要港口的集疏运网络,朝着“长江集件第一港”的目标大步迈进。

  近年来,太仓港积极投身海外项目支援。2024年8月、10月,太仓国际集装箱码头分两批次将160多台套港口流机设备运往秘鲁钱凯港。如今,苏州(太仓)港与钱凯港缔结为友好港口,两港之间已开通定制航线和件杂货直达快航班轮。双方共同引导航运企业在两港之间布局运营航线,搭建低成本、高效率、绿色低碳的海运物流路径,还给予重点培育的航线优先作业、费率优惠等政策扶持,以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港口综合竞争力。

  文明在赓续:从郑和到“一带一路”

  自夏朝肇始,华夏大地便确立了系统的国家治理机制,绵延六千余载的政治文明脉络自此清晰可辨。《尚书》作为中华文明的政治智慧宝库,集中体现了这一精神内核。书中“民为邦本”“敬天保民”“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等政治理念,至今仍闪烁着智慧光芒。其中《尧典》提出的“协和万邦”思想尤为关键,其内涵包含以德治国的治理理念,强调摒弃武力征伐,倡导通过道德感化与文化浸润,由近及远、循序渐进地实现各民族和谐共处。受此理念指引,中国历代统治者始终秉持和平交往的原则,明朝处理与各国关系的原则正是克明俊德、协和万邦,主张良善之政治,通过经济引导、文化教育的方式来对域外之地进行治理,最终达到国治民安的目的。

  正是明朝拉开了全球化序幕,郑和船队更以宗教包容与文化交融的智慧协和万邦,构建起“万邦来朝”的东方海洋秩序。这场持续近三十年的航海伟业彰显了大明王朝的政治抱负。明朝政府对海外诸国始终秉持平等相待的原则,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动中外交流,为构建和谐的国际秩序奠定了基础。这种外交智慧使得大明船队的到来成为沿线各国的盛事——许多国家不仅以最高规格期盼郑和船队的到访,甚至因担忧贸易中断,曾将商船上的人员暂时挽留。从1405年至1433年,郑和完成七次官方远航,其开创的海上通道激发了民间持续数百年的贸易热潮。这种官民联动的交流模式不仅推动了亚非沿海诸国的商品流通与货币经济发展,更在印度洋至西太平洋海域构建起系统性的贸易网络。事实上,郑和下西洋绝非单纯的航海探险,而是兼具政治架构搭建与贸易规则制定的开创性实践。船队通过册封番王、颁赐历法、设立商站等举措,在海外建立起以明朝为中心的朝贡贸易体系,为中国争取到长达百年的和平国际环境,成为古代海洋文明交流史上的璀璨篇章。

  中国如今依然传承这样的文化理念:宣德化而柔远人,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几千年来的政治基因使中国文化百折不挠传承至今,以经济交流、文化互鉴等柔性方式处理对外关系,这种独特的治理智慧不仅塑造了古代中国的外交传统,更为当代中国的对外政策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步入21世纪,中国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理念相结合,实现了对古代智慧的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2013年,习近平主席高瞻远瞩,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发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将其视作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宏伟事业。同年10月,出访东南亚期间,又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二者共同构成意义非凡的“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这一倡议犹如明灯,一经提出便得到国际社会,尤其是共建国家的热烈响应与积极支持。各国纷纷携手,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共同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在过去的多年间,“一带一路”倡议成果丰硕,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也为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增长贡献了强大动力,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中,“和谐包容”“互利共赢”的原则与明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宗旨一脉相承,而新增的“恪守联合国宪章原则”“市场运作”等现代治理理念,让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当代焕发时代新生机。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一项经济合作倡议,更蕴含着丰富多元的内涵。该倡议通过推动共建国家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从根本上破解贫困与社会不稳定问题,为地区及全球的和平安全筑牢根基。同时,倡议积极倡导各国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以合作共赢之姿实现共同安全与持久和平。自2013年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倡议已在全球构建起广泛的合作网络,覆盖基础设施、能源、制造业、科技等多个领域,落地成果丰硕,助力共建国家向低碳发展转型,推动产业协同与技术升级。

  在企业实践层面,中远海运积极响应倡议号召,已在海外布局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阿联酋阿布扎比码头、秘鲁钱凯港等重要港口项目,为全球物流网络优化与贸易畅通注入动能。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的独奏,而是共建国家的合唱。”这一倡议正通过务实合作,重塑全球发展格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枢纽港为节点,致力于构筑畅通无阻、安全无虞、高效有序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太仓集装箱国际码头公司闻令而动,以实干之举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已在港航版图上烙下时代印记。

  结语

  6月20日18时,借着太仓港口徐徐弥漫的晚霞,“新红专”轮缓缓犁开粼粼波浪,船舷与浪涛相击处迸溅出清越的回响,以沉稳的姿态缓缓驶离码头。那道白色航迹如同中国港口写给世界的信笺,墨迹里浮动着千年古船的桨声。我似乎回望到满载丝绸瓷器的宝船也曾划破同样的暮色与晨光,将东方文明送往西洋;又似乎看到郑和船队扬起的遮天蔽日的风帆,在这片水域铺开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丽篇章。回首往昔,无数先贤踏浪耕海、拓路巡洋,于碧波沧浪间书写开拓传奇;放眼今朝,“新红专”轮自太仓港鸣笛起锚、劈波斩浪,以钢铁之躯续接古今航路。前贤的舟楫帆影与今日的轮机轰鸣遥相呼应,共同在深蓝航道上勾勒出海陆交汇、天地同辉的壮阔画卷!

  【作者系中远海运港口注册安全工程师,上海郑和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郑和:兼论明初大航海》】

首页
返回